高珩
高珩(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九七年),始祖高全十世孙,字葱佩,号念东,晚号紫霞道人,山东淄川人。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,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,年八十六岁。明崇祯十六年(公元一六四三年)进士。选翰林院庶吉士。顺治朝授秘书院检讨,升国子监祭酒,后晋吏部左侍郎、刑部左侍郎。珩工诗,体近元、白,生平所著,不下万篇。著有《劝善》诸书及《栖云阁集》。有《栖霎阁诗》十六卷,为赵执信所编;拾遗三卷,为宋弼所辑,《四库总目》并传于世。蒲松龄是高珩侄女的舅父,所以高称蒲为亲家。蒲松龄醉心科举,但屡试不第(七十一岁方为贡生),仕途失意,穷困潦倒。高珩将他推荐给毕际友家(淄川西铺村,其父毕自严曾任明朝户部尚书)私塾任教授徒。其间,高蒲二人诗书往来频繁。而《聊斋志异》的成书也是在毕家学馆内完成的。

高珩(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九七年),始祖高全十世孙,字葱佩,号念东,晚号紫霞道人,山东淄川人。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,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,年八十六岁。明崇祯十六年(公元一六四三年)进士。选翰林院庶吉士。顺治朝授秘书院检讨,升国子监祭酒,后晋吏部左侍郎、刑部左侍郎。珩工诗,体近元、白,生平所著,不下万篇。著有《劝善》诸书及《栖云阁集》。有《栖霎阁诗》十六卷,为赵执信所编;拾遗三卷,为宋弼所辑,《四库总目》并传于世。

与蒲松龄

蒲松龄是高珩侄女的舅父,所以高称蒲为亲家。蒲松龄醉心科举,但屡试不第(七十一岁方为贡生),仕途失意,穷困潦倒。高珩将他推荐给毕际友家(淄川西铺村,其父毕自严曾任明朝户部尚书)私塾任教授徒。其间,高蒲二人诗书往来频繁。而《聊斋志异》的成书也是在毕家学馆内完成的。

高珩对蒲松龄最直接的帮助是为《聊斋志异》写序。康熙十八年,《聊斋志异》初步成书的时候,高珩给书写了一个序。序中说,当时的社会“江河日下,人鬼颇同”,认同蒲松龄运用鬼魂的形式来写社会。“吾愿读书之士,揽此奇文,须深慧业,眼光如电,墙壁皆通,能知作者之意。”

高珩还将《聊斋志异》的初稿带入宫内广为传阅,对《聊斋志异》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蒲松龄还曾写过俚曲《琴瑟乐》,高珩也为它写了跋。

春日杂咏

明代:高珩

青山如黛远村东,嫩绿长溪柳絮风。

鸟雀不知郊野好,穿花翻恋小庭中。

清明送客

明代:高珩

红蜡烟轻出禁城,天涯也复有清明。佳晨作客风情借,晴日还乡意气生。

果下金丸年少去,水边珠衱丽人行。读书镫火无劳乞,且喜前村酒旆迎。

小酌示客

明代:高珩

华筵钟鼓马牛风,小酌清谈兴不穷。熟睡忘情兼蝶尽,闲行无意与云同。

年光俱向歌吹换,山水能将哀乐空。返照超然尘壒外,笙箫缥缈大瀛东。

感兴 其一

明代:高珩

蓟草青莲孝水滨,就中难者宦游身。听莺杜曲谁携酒,走马兰台不当春。

几日禁烟钖粥旧,昨宵微雨杏胎新。年年未识东风面,总为秾华解误人。

感兴 其二

明代:高珩

翻嫌寒食到匆匆,老去情怀渐不同。春事顿抛乡梦外,雨声全在客心中。

相争燕蹙东西水,欲放梅商断续风。最苦冲泥朝凤阙,禁钟才断火城红。

祭告南岳杂诗 其一

明代:高珩

行人到武昌,已作半途喜。那识武昌南,烟水五千里。

祭告南岳杂诗 其二

明代:高珩

两岸层层嶂,孤城面面山。横襟凭一叶,睥睨洞庭间。

祭告南岳杂诗 其三

明代:高珩

未入衡州郭,先见衡州城。城墙垂薜荔,大抵似巴陵。

祭告南岳杂诗 其四

明代:高珩

绿净不可唾,此语足千古。天水澹相涵,中有数声橹。

祭告南岳杂诗 其五

明代:高珩

花放不知名,稻秀犹能长。芳草隐清流,但听清流响。

祭告南岳杂诗 其六

明代:高珩

几月舟行久,今朝倦眼开。万峰飞舞处,一片大江来。

祭告南岳杂诗 其七

明代:高珩

南岳云中尽,东流海上忙。他年图画里,著我在潇湘。

闻舟师相语

明代:高珩

天风争顺逆,人事有参差。昨我停舟处,知君得意时。

候仙园有感

明代:高珩

素壁荧荧醉墨颠,芙蓉花落客凄然。何人分我西州涕,也对清溪叹逝川。

送阮亭东归时予亦有归志

明代:高珩

青山约略有前期,犹听骊歌乱客思。少折都门东去柳,霜条留待我归时。

赠雪海

明代:高珩

西清重到侍垂衣,万死人从浿水归。正可极言天下事,莫言主圣谏书稀。

归舟杂兴

明代:高珩

逐岸移舟屡转篷,乘流自可任西东。人生末路住方稳,何用登舟祝顺风。